1.閑暇的必要性
告別了周末,又要開始搬磚的壹周。每到星期壹,總有壹群上班狗痛苦喊著想辭職。
不想工作、不想加班,有人把這些想法歸結為“當代青年喪文化的壹個切面”。
然而,不想上班、追求空閑是否壹定被責備呢?
哲學家伯特蘭·羅素早就說過:
“把工作視為美德的信條在現代世界釀成大量危害。通向幸福與繁榮的訣竅正在於有組織地縮減工作。”
英國哲學家、數學家和邏輯學家伯特蘭·羅素
如今,人們對羅素最熟悉的多半是他寫的《西方哲學史》。這是了解西方哲學思想首要讀物之壹,對中國的西方哲學史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
較少為人知的是,1932年,羅素寫了壹篇《閑暇禮贊》。在文章中,羅素質疑了社會主流對工作的推崇,並肯定了閑暇的必要性:
“如果沒有大量閑暇,壹個人就會與很多美好的事物絕緣。如今這種愚蠢的苦行主義是毫無必要的。”
羅素指出,我們目前的文化癡迷於將工作本身視為良性目的,而不是將其視為壹個完整生活的壹部分。
宗教團體總是鼓勵人們投入工作,卻很少意識到“無所事事”的重要性。
首先必須聲明的是,羅素在這篇文章中談及工作,更多指的是手工和官僚式的勞力工作,而非創造性質的。
他認為,人類生存固然離不開壹定的勞力工作,但它顯然不是人生的目的之壹,“否則,人們應該認為任何壹個修路工人都比莎士比亞更偉大。”
2.富人害怕窮人閑暇
當然,在社會發展的某些階段,艱苦勞作是有必要的。
然而,自從工業革命出現以來,至少在理論上,部分社會已經發展到壹定階段,勞動力不必占用人們大部分的日常時間。
隨著現代技術的進步,人們可以享受閑暇而無損於文明的發展。
有時候,提倡無止盡的勞動本身就是壹種騙局。
羅素以俄國為例,指出以往富人及其跟隨者總是發表對“可敬的勞苦工作”的贊美之詞,頌揚簡樸的生活,宣稱“窮人比富人更易進入天堂”。
總之,富人們盡力使體力勞動者顯得特別高尚,號稱體力勞動者比其他任何人更受尊重。
實際上,富人害怕窮人擁有應有的閑暇。
普遍的觀念是:“工作能防止成年人酗酒,防止兒童做壞事”。
羅素回憶他還是孩子時,工人取得選舉權,按照法律他們也有壹般公民享有的假期。
這件事卻引起上流社會極大的憤慨。壹位年老的公爵夫人說:“窮人要假日做什麽?他們只應該工作。”
直到現在,對勞動的推崇仍未停歇。人們甚至普遍對閑暇抱有壹定的負罪感。
壹旦人們無所事事,沒有制定時間規劃,就會被認為是在可恥地浪費時間。
然而在羅素看來,對於文明來說,閑暇是不可或缺的。過去,少數人的閑暇只能靠大多數的勞動來給予。
多數人的勞動之所以是可貴的,並非因為勞動本身有多好,而是因為閑暇是有益的:
“休閑培植了藝術,發現了科學,產生了各種著作,發明了哲學,並改進了社會關系。甚至被壓迫者的解放也常常是由上發動。沒有有閑階層,人類決不能走出野蠻狀態。”
3.享受閑暇不等於當“沙發土豆”
羅素提倡的閑暇並不等同於完全的遊手好閑。
閑暇分為“消極閑暇”和“積極閑暇”。
現在的上班族們在繁重的工作中已耗盡精力,在工作之余,他們的娛樂方式基本都是消極的,例如看電影、看球賽、聽音樂等等。
如果人們有了更多的空閑時間,他們就會重新享受這些閑暇快樂,積極參與各種娛樂活動,被激發出自我表達的創造沖動。
羅素認為,如何明智地使用閑暇是壹個重要的課題,也是文明和教育的產物。
現代教育壹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教給人如何善於利用空暇時間。
把閑暇打上“懶惰”“浪費時間”等負面標簽,其實是忽略了閑暇帶來的收益:成長和創造有時就是來自於“玩耍”的過程。
哪怕壹個人極度熱愛自己的工作,對其他休閑活動並無興趣,適當地休息可能幫助他更全面、完整地看待這份工作。
認識到工作並非生活的全部,也是對工作的壹種尊重。
雖然說人類可能天生具有勞動的欲望,但社交、家庭、自我表達同樣重要。
4.很多工作只是毫無意義的“狗屎”?
現代人對工作感到怠倦,除了嚴重缺乏閑暇,還很可能是因為他們工作本身存在著問題。
羅素在《幸福之路》說過壹句話:“認為自己的工作很重要往往是精神失常的前兆。”
碰巧的是,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也曾十分犀利地指出:
盡管有些人相信,或者被說服相信,自己的工作很重要,但實際上很多工作只是毫無意義的“狗屎”。
格雷伯將狗屎工作定義為工作毫無意義,不必要或者有害的。
但是並非所有不起眼工作就是不必要的。
例如市政服務,餐飲和運輸行業的工人,他們的工作也許不算“高大上”,但如果缺少了這些崗位的工作人員,其他人會註意到差異並感到不便。
格雷伯認為,“狗屎工作”指的是壹些崗位,也許很高薪誘人,即使不存在了也不會讓其他人覺得更糟。
格雷伯並非信口開河,他的觀點得到不少人的認同。
英國民調機構YouGov發現,37%的英國人認為他們的工作沒有“對世界做出有意義的貢獻”,13%的人表示不確定。
美國的蓋洛普民意測驗發現只有三分之壹的職員熱愛並投入他們的工作。
格雷伯指出,當代對工作的推崇至少可以追溯到16世紀。
當時的歐洲人將工作與美德聯系在壹起,壹個人為了證明自己的尊嚴和價值,必須努力工作。
時至今日,大多數人仍會認為自己的工作對他們的身份至關重要。
然而20世紀以後,越來越多美國人在服務部門工作,包括管理人員、顧問、文員、會計人員、IT專業人員等等。
中層工作崗位激增,這些員工存在的部分目的就是為了體現上層精英們的重要性,正如以前的領主需要隨從。
於是在許多辦公室裏,人們搬動各種文件,看起來很忙,實際上無所事事。
5.城市上班族的通病
格雷伯還指出,被困於無價值的工作崗位是對員工的精神暴力。
壹位風險分析師告訴格雷伯,他每天早上起床時,壹想到即將花壹整天在辦公室裏無意義地耗費時間,就會感覺到深深的恐懼。這與人性有關。
根據兒童心理學,當孩子們意識到自己可以在世界上產生可預測的效果時,會感到高興和滿足。
這種“成為推動力的樂趣”不僅僅是幸福的源泉,也是兒童日益增長的自我意識至關重要。
從這個角度,毫無意義的工作就是瓦解壹個人對自我的認識,摧毀個人存在感。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很多人雖然苦惱於工作無意義,卻同時被崗位束縛著無法享受閑暇。
既不能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也沒有足夠空閑進行表達自我的創造,這也許是現代城市上班族的壹大通病,冒出“不想上班”這樣的念頭也無可厚非。
工作是人生重要的壹部分,但當工作過度占據了我們的生活,我們大可不必自欺欺人地認為這是壹種良性狀態。
劃清生活和工作的邊界,既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